大数据时代,创业者与管理者如何“统一战线”
在大数据时代,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拥抱开放式创新战略,积极寻求与初创公司合作。大企业坐拥丰厚资源和正统地位;初创公司擅长创新,行动敏捷。双方联手,可以优势互补,互利共赢。大企业向初创公司伸出“橄榄枝”,看重的正是后者的数字化能力。
然而,携手易,见效难。企业之间的合作,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,而大企业的管理者和小公司的创业者在决策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,这是双方合作中的一个重大挑战。首先,决策范围不同。做决策时,管理者往往只需考虑自己特定的职责范围,而创业者需要站在更广阔的战略层面思考。其次,决策风格不同。管理者在决策中强调因果关系,以终为始,先定目标,再找方法;而创业者更讲求实干实效,通常先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方法做起来,在过程中寻找目标。第三,决策速度不同。因果型决策即使负责的范围有限,也要对数据进行详尽分析,反而耗时耗力;实效型决策先动手再说,速度自然更快一些。
那么,有没有办法让管理者和创业者克服差异,并肩作战?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大数据驱动项目应运而生,管理者和创业者得以有机会各展所长,合作共赢。如今有这样一种说法,数据是新型石油,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。大企业拥有海量的组织数据,却苦于无法灵活运用;初创公司身手敏捷,通常具备有效利用数据的能力,但自身的数据却有限。双方合作潜力巨大。
有了数据驱动型合作项目,管理者和创业者不必颠覆原有的决策习惯,便可展开高效合作。从决策范围来看,管理者提出的项目不会超过其职责范围;创业者若选择了此类合作项目,必然是将视之为自家的重大战略举措,与其全局观正好契合。再来看决策风格,管理者依据因果关系的逻辑,选出符合公司战略的项目;创业者则从注重实效的角度参与选择,以发挥初创企业现有的专业技术优势。最后看决策速度,此类项目往往是大企业管理者以往决策的结果,待初创公司加入进来,项目推进速度自然便会加快。这也符合创业者雷厉风行的一贯作风,只不过肯定比不得单打独斗时的速度;毕竟,合作后不能再依赖直觉行事。当然,在大企业看来,有了初创公司的技术加持,自然比闭门造车更有效率。
来看一个实例:上海一家主打社交CRM(客户关系管理)的初创公司ConvertLab(营销实验室),为百威英博开发了一个消费者数据解决方案。其中有个数字试点项目叫“一瓶一码”(UTC),消费者扫描瓶盖下方二维码,即可参与一系列数字化营销活动。与此同时,二维码系统帮助公司收集消费者信息,便于持续开展个性化互动。比如,消费者在扫码时会被要求填写出生日期,公司获得这一信息后,会选取品牌忠粉,在其生日当天免费赠送一瓶啤酒。对百威英博而言,与ConvertLab联手,是为了对数字浪潮下快速演变的消费者行为进行战略分析;和百威英博这样的大企业合作,则让ConvertLab的技术和方法有了用武之地,双方得以联手共创价值。
在某些情况下,数据可能要由大企业的客户提供。这时就需要大企业敞开大门,让初创公司同客户直接互动。例如,硅谷初创公司Crowdz参与了巴克莱银行伦敦加速器项目。项目结束后,Crowdz同巴克莱支付解决方案团队围绕概念验证展开合作。(注重实效的)Crowdz可以利用自己在B2B供应链在线支付领域的技术专长,帮助(讲求因果的)巴克莱银行达成既定战略目标。在概念验证阶段,巴克莱给Crowdz介绍了一些客户,若能利用好巴克莱和客户公司提供的数据,未来,Crowdz将有可能同巴克莱一起将解决方案在那些客户公司进行试点,双方共创价值。可见,用好大公司及其客户提供的数据至关重要。
综上所述,若大企业和初创公司能够围绕大数据驱动项目展开合作,即使彼此决策方法迥异,管理者和创业者也能够建立统一战线,求同存异,共创价值。
本文翻译自沙梅恩教授发表于《经济学人智库》的文章How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Can Find Common Ground in Big Data。
沙梅恩博士现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商务及战略学副教授。
Mariya Eranova现为格林威治大学战略管理学高级讲师。
Vaqar Khamisani现为律商联讯洞见与数据部全球主管。